黃旭華
一張寬大的辦公桌,一副老花鏡,一只放大鏡。只要不出差,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每天仍然都會準時出現(xiàn)在中船重工719所的辦公室里,整理資料,與年輕人討論。
而在夫人眼里,這位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“不是一個好幫手”,“對生活上的事情不太知道,甚至沒有給自己買過一雙襪子”。
核潛艇,就是黃旭華生命的意義。在那個一窮二白卻激情燃燒的時代,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用心血書寫了共和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,實現(xiàn)了毛主席“核潛艇,一萬年也要搞出來”的偉大誓言。
為國之重器研制隱姓埋名一個甲子,直到今天,88歲高齡的黃旭華最關心的還是核潛艇,“希望中國的核潛艇更上一層樓!”
三步并作一步
上世紀50年代,前蘇聯(lián)領導人斷然拒絕了幫助中國制造核潛艇的請求。事后,毛澤東主席誓言:“核潛艇,一萬年也要搞出來!”
為了國家的尊嚴,響應偉人的號召,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,黃旭華和一批來自北京、上海、大連、哈爾濱等地的技術人員放棄優(yōu)越的城市生活,匯集到那個承載著國人重托的荒山半島,開始了中國核潛艇研制這項神秘而偉大的事業(yè)。
雖然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(yè)后,黃旭華參加過常規(guī)潛艇轉讓制造和仿制的工作,但說起對核動力潛艇的了解,他并不比一般人多多少。
“試驗方法、測試儀表、模型制造、模型試驗等等,一切都無例可循。”黃旭華回憶說,“我們有的,只是不可動搖的堅定決心。”常常為了一個數(shù)據(jù),他會發(fā)動一批技術人員日夜不停地進行計算,直到結果滿意。
在一無資料、二缺手段的情況下,他們自力更生,艱苦奮斗,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,創(chuàng)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——上馬三年后開工、開工兩年后下水、下水五年后交付海軍進入戰(zhàn)斗序列。
僅僅只用了十多年的時間,中國就成為除了美、俄、英、法之后,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。
有人問:“外國人用幾十年分三步走才搞成了核動力潛艇,你們一步成功,是不是中國人比外國人聰明?”黃旭華用平淡的語調回答道:“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,也沒有證據(jù)表明中國人比外國人聰明。我國國力薄弱,核潛艇研制時間緊迫,我們只能少走彎路。”
“土辦法”解決尖端問題
其實,一代艇上馬時,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工業(yè)生產(chǎn)能力并不足以支撐核潛艇的研制。黃旭華坦言,當時先進的技術要求和國內(nèi)的客觀現(xiàn)實形成了尖銳的對立。
為此,黃旭華提出了“騎驢找馬”策略。“驢比馬慢,但在一時無馬的情況下,先騎驢上路,因陋就簡地開展工作,同時積極找馬。”黃旭華把“先進”與“現(xiàn)實”辯證地統(tǒng)一起來,為一代艇研制爭取了寶貴時間。
參加過一代艇研制的老同志們都忘不了,他們的總師黃旭華曾經(jīng)用最“土”的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的技術問題。
黃旭華至今珍藏著一把北京生產(chǎn)的“前進”牌算盤,那是他岳母在銀行工作時使用過的。
在手搖計算機出現(xiàn)之前,在沒有現(xiàn)代化計算手段的年代里,這把算盤曾經(jīng)伴隨黃旭華度過了無數(shù)個日日夜夜。
“毫不夸張地說,我國一代艇的許多關鍵數(shù)據(jù)都是出自于這把算盤。”黃旭華笑言。
核潛艇體積狹窄,而裝艇設備和管線數(shù)以萬計,如何精確求得艇的重量和設備的重量,確保重心穩(wěn)定和艇的穩(wěn)性呢?黃旭華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,安裝中的邊角余料也要一一過秤,幾年的建造過程中,大小設備件件如此,且天天如此。
“正是這樣的‘斤斤計較’,才使得我們的艇在下水后的試潛、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基本吻合。一艘排水量達數(shù)千噸的艇能做到如此,實在不容易。”中船重工719所黨委書記張彥感慨。
親自參與極限深潛
極限深潛試驗是檢驗核潛艇戰(zhàn)斗力的關鍵之所在。1988年初,一代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做深潛試驗。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艇,能闖過首次極限深潛試驗大關嗎?
內(nèi)行人明白,這是一次重要試驗,也是一次最危險的試驗。“越是危險的試驗,越需要沉著冷靜,越需要精神集中。”身為總師的黃旭華,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重。
每一臺設備,每一塊鋼板,每一條焊縫,每一根管道,他都親自檢查,確保萬無一失。為了消除參試戰(zhàn)士的顧慮,黃旭華帶了幾位設計人員和他們進行座談,他堅定地說:“我要和大家一起下潛。”
黃旭華,這位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計師,成為世界上首位親自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總師。
100米、200米、250米、260米……一個深度一個深度地潛下去,170多名參試人員精神抖擻,全神貫注地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。
接近極限深度時,艇開始一米一米地下潛,全艇漸漸歸于寂靜,只有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艇體發(fā)出“咔噠、咔噠”聲。這時,黃旭華依然鎮(zhèn)定自若,在聽取測試人員各項實測數(shù)據(jù)的報告后,他果斷地決定:繼續(xù)下潛!
終于,極限深潛試驗成功了,一個劃時代的時刻來到了,一個核潛艇的新紀錄產(chǎn)生了。在全艇參試人員的歡呼聲中,黃旭華再也抑制不住內(nèi)心的欣喜和激動,即興揮毫一首:花甲癡翁,志探龍宮,驚濤駭浪,樂在其中!
“在核潛艇研制的系統(tǒng)工程中,每個人都只是一個水滴,但正是千千萬萬水滴的力量,才推動了中國核潛艇馳騁大洋。”黃旭華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,感染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國防科技工作者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(wǎng)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(wǎng)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(chǎn)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(nèi)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