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北京4月28日電(記者靳曉燕)“高中課程改革要堅持基礎性、時代性和選擇性相結合,即以共同必修內容為主體,突出基礎性,同時反映時代發(fā)展的新要求,要以課程多樣化來推動高中教育多樣性,滿足學生多樣選擇的要求,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發(fā)展。”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日前北京舉行的“第四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”上表示。
談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時,劉利民指出,要按照教育規(guī)律和中學生的年齡特點,特別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發(fā)展的個體差異,科學設計課程結構與內容,合理調整課程容量和難度,提高課程的選擇性和適應性。要優(yōu)化課程結構,把課程分為共同必修、選擇性必修和自主選修三類,適當減少共同必修,增加選擇性必修和自主選修,并且細化選擇性必修的系列與層次結構,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(fā)展需求。
他提出,新的課程方案既要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(yè)負擔,又要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(fā)展需要;既要給優(yōu)質學校增加校本課程的比例,使其在特色發(fā)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,又要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指導與幫助,使其能夠開足、開齊國家規(guī)定的基本課程。
他表示,目前在高考制度改革和中學課程改革的銜接方面出現了明顯的脫節(jié),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的現象依然嚴重,這樣的狀況必須改變,我們要積極尋找考試制度改革和中學課程改革的最佳結合點。
本屆中學校長大會以“中國中學的課程與評價制度改革”為主題,旨在總結和探討我國中學在改革發(fā)展進程中,尤其是課程與評價制度改革中獲得的經驗與面臨的問題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