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士不等于院仕 增選不能止于此
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已出爐,年輕化、取消部門遴選、處級以上干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成新亮點。特別是,將處級以上官員拒之門外,給社會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:院士增選及學術去行政化已邁出關鍵一步。而在過去,新增的兩院院士中,經常出現位高權重、聲名顯赫的企業(yè)高管和政府高官的面孔,院士增選也顯露出媚權傍貴的標簽化臉譜。
在“官本位”活色生香的語境下,有些院士成為“院仕”,也不足為奇。問題是,當學術不能歸學術,行政不能歸行政,二者的位置交錯重疊、混淆不清時,學術研究只能成為科學領域中的“雞肋”,成為行政官員貼在臉上的“標簽”,這無疑是中國學術界最大的悲哀。因此,院士增選,將處級以上官員拒之門外,其意義非凡。
問題是,院士行政化只是表象,關鍵是,院士管理制度僵化,由此引發(fā)的負面新聞不斷,一直飽受社會詬病。特別是,院士承載太多的隱形資源和利益糾葛,加之沒有退出機制,使院士在“能進不能出、能上不能下”等方面,表現得更加突出。最典型的例子是:“煙草院士”謝劍平“該辭退卻辭不掉”,相反,“八旬院士”沈國舫“想退休卻退不了”。為此,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,成為三中、四中全會重要議題之一。
因此,院士增選和管理,不能止于“去行政化”,還應破除院士終身化和功利化,建立院士評價機制、監(jiān)督機制和退出機制。只有這樣,兩院才能真正成為純粹的、權威的學術機構,院士才能真正成為學術界的精英,而不是從事行政事務、甚至搶占科研經費和各種社會特殊資源的“院仕”,才能實現院士隊伍能進能出、能上能下,進一步優(yōu)化學科布局,使那些長期從事科研且成果豐碩的中青年人才,在院士評選和科學研究中脫穎而出,使中國科技事業(yè)永葆活力,不斷進步。
鍍金休矣 “院士”回歸學術本位
處級以上干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,這將一些官員排除在外,這使得院士增選變得純潔起來,也少了許多利益紛爭,這是讓院士回歸學術的理性舉措,應該獲得公眾的掌聲。
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“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,優(yōu)化學科布局,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,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”的決定,而這次“處級以上干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”邁出了改革的步伐,且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。
讓官員遠離院士,這做起來有點難,因為官員手中握有實權,而為了能夠讓自己當選為院士,可能會不擇手段,這一點的教訓是深刻的。
院士稱號應回歸學術性、榮譽性的本質,“處級以上干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”看似無情實質上是必須,從制度上已經阻隔了官員的“非分之想”,那些想要學術鍍金的官員可以休矣,想當院士的官員也只能望院士興嘆。不過,要想院士真正回歸學術性,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:其一,必須守住“處級以上干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”這條原則,對于所有的候選人均需要細細盤查,并且要借助公眾的力量進行監(jiān)督,從而避免出現“名不符實”的候選人;其二,既然“處級以上干部不作為院士候選人”,那么對于已經成為院士的處級以上官員,也需要時間慢慢轉移;其三,院士要暢通“退出制”,讓那些已經“變質”的院士退出去,保證院士的“純潔性”,同時,院士也不能搞“終身制”,要有一定的年限;其四,也是最重要的就是“去利益化”。
一旦當選院士,隨之而來的不僅僅是學術鍍金,更多的是利益,只憑一個院士招牌,就能夠收到極多的利益,有的地方獎勵幾百萬,獲贈房子,還有其他東西,正是因為院士的附加利益太多,才誘使許多官員要將眼睛盯在院士稱號上。據了解,美國國家科學院、美國國家工程院的院士就只是一個學術頭銜,并不享受特殊待遇,這就避免了不少利益紛爭。院士在“去官員化”之后,更要“去終身制”、“去利益化”,如此才會讓官員死了心。唯有如此,院士制度才能真正回歸學術本位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