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教育向何處去?
7月17日,中國科學院學部舉行“科學教育”論壇,來自高校、研究所、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、學者為我國科學教育發(fā)展獻計獻策。北京大學原校長、中科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委員會主任周其鳳院士說:“科技競爭從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,而人才靠教育,培養(yǎng)和造就具有創(chuàng)新精神、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人才離不開科學教育。”這次論壇就是要凝聚廣大專家的智慧,“為我國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(fā)展提供決策參考與咨詢建議”。
科學教育是科學精神的啟蒙
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院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:“我看很多網絡留言和評論,都不是理性地討論問題,也不是正常的學術爭鳴。意見不合就侮辱、謾罵,甚至上綱上線。這是為什么?”楊玉良停頓了一下,接著說:“我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科學教育不夠。”
什么是科學教育?周其鳳說,“科學教育是近代科學發(fā)展的產物,是普通教育的延伸”,科學教育“既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,更是科學精神的啟蒙和科學思維的開啟過程”。
在楊玉良看來,“不是搞科研才需要科學教育”,科學教育是要“培養(yǎng)人的科學精神,用科學研究這種重證據(jù)、唯真求實、講道理的特質去影響人,讓大家能夠正確認識問題、認識世界”。
這樣的科學教育不能只是中學里的一門課,大學里的幾堂講座。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:“為民族振興和人類永續(xù)發(fā)展的科學教育,應是全民的、全面的、全時的,要從孩子抓起、從小處做起。”
“把科學當工具來進行科學教育是沒有前途的”
“把科學當工具來進行科學教育是沒有前途的。”楊玉良認為,問題的癥結在于“過度強調科學的實用性和功利性”。
這種說法得到了幾乎所有專家的認同。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任定成教授說,我國科學教育的問題之一,就是“面向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,以具體的知識、方法和技能應對,沒有留下與未來的接口,沒有注重終身甚至多代起作用的素養(yǎng),或者把素養(yǎng)僅僅具體化為知識、方法和技能”。
龔克談道,洋務運動之初,嚴復寫了一篇震驚朝野的文章《論世變之亟》。其中指出學西方科學要學其“命脈”,“其命脈云何?茍扼要而談,不外學術則黜偽而崇真,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而已”。
今天,這段話聽來依然振聾發(fā)聵。龔克說:“不能只把科學的作用局限在促進生產力、創(chuàng)造新技術方面,科學精神、思想、態(tài)度、方法是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重要精神力量。尊重科學不僅要尊重科學知識,更要尊重科學精神。”
“要全面設計和啟動中國正規(guī)科學素養(yǎng)教育計劃”
任定成認為:“目前需要全面設計和啟動中國正規(guī)科學素養(yǎng)教育計劃”。而這一計劃的“綱”,就是“吸收科學史、科學哲學、科學社會學、科學技術與社會領域基礎的和最新的研究成果,反映科學最基本、最重要、最具特征性的特質,落腳到對人的核心素質要求和描述上,提煉出介于一般素養(yǎng)和學科素養(yǎng)之間、介于哲學和科學之間的核心科學素養(yǎng)”。
龔克則建議,首先“要在指導思想上重視科學的精神力量”。他說:“我們對于科學的定位必須超越工具性思維。”在具體實踐中,必須把科學素質培養(yǎng)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。“素質教育不只是吹拉彈唱、跑跑跳跳。”龔克表示,“在教學理念上,要培養(yǎng)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,以及科學實驗和科學假設的素質。”
“同時,要積極探索科學與人文的交融。”龔克說,“科學與人文的交融應該是本然的、內在的交融,是挖掘出來的,而不是外加上去的。”他建議以提高教師的科學和人文素養(yǎng)作為著力點,“既可以設立培養(yǎng)有科學素養(yǎng)的教師的單獨專業(yè),也可以在窄的學科領域對教師進行科學精神的再教育”。
發(fā)展科學教育,不是朝夕之功;蛟S在行動之前,應該仔細想想北京大學醫(yī)學部王夔院士提出的問題:“我們是要通過教育傳授科學知識,還是通過傳授科學知識進行教育?”
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:boshijob@126.com(郵件標題格式:應聘職位名稱+姓名+學歷+專業(yè)+中國博士人才網)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