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有生
■本報見習記者 辛雨
1994年4月18日,周一。吳有生接到通知由上海飛往北京。當天下午兩點,在中科院501會議室,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朱麗蘭宣布會議內容,他才知道此行緣由:中國工程院要成立了,自己當選為第一批院士,到會的首批院士將推薦工程院第一屆領導班子。
回想起25年前的情景,吳有生歷歷在目。他時刻牢記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、咨詢性學術機構的使命,希望發(fā)揮院士的積極作用,為中國海洋裝備事業(yè)振興并在世界上占據應有地位做實事。
第一次“院士行”
海洋科學研究、海洋資源開發(fā)、海洋安全保障是海洋研究的三大方面,這三方面的科技發(fā)展、工程應用以及相應的海洋經濟,都離不開海洋裝備開發(fā)。因此,吳有生認為,海洋裝備是海洋研究與開發(fā)的“脊梁骨”。
1994年8月中旬,中國工程院成立兩月余,吳有生向時任中國工程院秘書長葛能全建議,中國工程院與船舶工業(yè)部門聯合,請相關院士考察我國船舶工業(yè),并為海洋裝備高技術的發(fā)展方向提供咨詢意見。
建議得到中國船舶工業(yè)總公司和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。同年9月9日至13日,中國工程院張光斗、張維、鄭哲敏等18位院士和一批行業(yè)內專家,實地考察了海軍吳淞口基地和江陰基地、中國船舶工業(yè)總公司江南造船廠和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(以下簡稱七〇二所)。這是中國工程院成立后,院士們第一次到企業(yè)調研并開展咨詢活動,也可以說是中國工程院的第一次“院士行”。在9月13日召開的院士咨詢會上,院士們結合調研情況各自發(fā)表了意見。
“正值中國船舶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這次‘院士行’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。會上很多發(fā)言,至今回想起來都很有意義。”吳有生特別提道,“張光斗在會上說,他和楊振寧交談過,楊振寧說中國的船舶工業(yè)應參加激烈的國際競爭,他希望中國船舶工業(yè)能夠自力更生、努力發(fā)展。”
當時,我國船舶工業(yè)處于發(fā)展的起步階段。1994年,全國造船年產量僅為200多萬載重噸。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了中國船舶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10年后,造船年產量達855萬載重噸,占世界造船總產量的14.2%;20年后,造船年產量增至3905萬噸,占世界總造船產量的41.7%。中國在2010年便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。
“現在,我們的目標是向造船強國奮進。”吳有生堅定地說。
為行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真知灼見
回望過去的25年,中國工程院一直致力于在各個工程領域發(fā)揮國家所要求的智庫作用,做到從國家層面出發(fā),出謀劃策。
“在海洋裝備工程領域,中國工程院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和群體效應:依靠工程院的專家智庫群體,團結行業(yè)內專家,共同開展戰(zhàn)略性研究,為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產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支撐,對造船強國的奮進發(fā)揮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。”吳有生體會頗深。
在他看來,中國工程院之所以能發(fā)揮這些作用,離不開院士們強烈的責任心。除了圍繞本單位做相關技術工作,院士們始終關心整個行業(yè)和科技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并為此多方運籌。吳有生說:“在世界舞臺上,過去我們沒有地位,現在我們變追求產量與規(guī)模為追求質量與創(chuàng)新,在部分領域,技術水平已超過他人。干這些事情,需要責任心,需要民族精神,工程院挑起了這個擔子。”
“中國工程院有一個特點,它既不是高校、研究院,也不是企業(yè),因此,沒有‘屁股’。”吳有生表示,中國工程院組織院士們?yōu)閲壹案鞑块T獻策,都是立足于國家利益。公正合理、切合實際的真知灼見,是中國工程院最大的優(yōu)勢。也正因此,社會各界對中國工程院的信賴不斷增強。
推動載人深潛立項
多年來,吳有生在專注于水彈性與聲彈性力學研究的同時,一直不斷拓展海洋裝備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(fā)。
1992年,為使海洋領域進入國家“863”計劃,科技部組織了一個9人“海洋高技術研究論證專家組”。吳有生作為海洋裝備領域成員,提出“863”計劃應啟動前瞻性深海裝備高技術研究,建議開展“深海工作站與載人深潛器”高技術研究。他還主持起草了翔實的論證材料。
在第一次“院士行”的咨詢會上,吳有生匯報了有關論證內容,經討論,會議形成了一份關于深海工作站與載人深潛器技術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院士建議。
不過,當時大多數人對深海的認識并不深刻。有位自動化領域專家表示:“深海探測研究很危險,不應用載人潛器,無人技術可以代替一切。”在這類思想影響下,載人深潛器的研究遲遲沒有啟動。
認準了方向,吳有生和船舶界同事們一直在堅持,并組織力量自主開展研究。他曾陪同徐秉漢院士在2000年和2001年,兩次向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匯報深海載人潛器技術及立項問題。
宋健對我國的深海研究開發(fā)事業(yè)表示支持,他問:“世界上載人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是多少?”吳有生回答:“是日本的6500米。”宋健當即表示:“那我們就搞7000米的!”
在科技部與原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,2001年,“7000米載人潛水器”重大專項終于列入“863”計劃,并于2002年7月9日通過了合同評審。
7000米載人潛水器馬上要開始研制了,誰來擔任總設計師?吳有生想到了已退休的七〇二所老研究員徐芑南。于是,他一個越洋電話把徐芑南叫了回來,這才有了“蛟龍?zhí)?rdquo;。
“‘蛟龍?zhí)?rsquo;的誕生及深?疾旎顒哟蟠蟠龠M了中國民眾海洋觀念的提升。通過無人系統(tǒng)看海底,如同看‘錄像’,而載人潛水器讓科學家身臨其境,實現選準目標看‘真相’。”吳有生說。
有人技術與無人技術相結合,將是開發(fā)利用深海資源的必然發(fā)展方向。“蛟龍?zhí)?rdquo;剛啟動,吳有生很快又投入更高層次的深海裝備技術——“深?臻g站”的全面策劃和技術攻關中。
“明年,世界矚目的萬米載人深潛器就要出來了,還有深?臻g站及我國極大型浮式裝備研究都在推進中。僅就七〇二所而言,已形成一支專業(yè)配套、事業(yè)心強、業(yè)務精湛、善于攻堅的研究團隊,平均年齡只有31歲。他們有能力推動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研究繼續(xù)快步向前走,走到世界前列。”吳有生信心十足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