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章景志挺拔的身材和棱角分明的長相,很容易讓人誤會他有海外血統(tǒng)。
2007年,章景志赴法國深造,4年后獲企業(yè)管理、國際采購雙碩士學位,被法國的一家企業(yè)看中,做起了國際采購工作。
優(yōu)渥的待遇和繁忙的工作,并沒有掩埋章景志的志向。在積累了一些職場經驗后,他毅然回到大山深處的故鄉(xiāng)——湖北保康。
從那以后,章景志換上工裝、穿上雨鞋,當上了一名“喝過洋墨水”的農民,他決心和貧窮的家鄉(xiāng)父老一起通過核桃產業(yè)致富。
保康是一個山區(qū)縣,境內大小山峰3100多座,章景志所在的圭萃園農林公司的7個基地和核桃專業(yè)合作聯(lián)社77個分社,就分布這莽莽蒼蒼的大山中。章景志利用1個月的時間,一一走訪了所有社員。每天在盤山小路上步行幾十公里,腳磨起泡了,腿走疼了,可學到了書本上學不來的東西,章景志覺得一點也不虧。
為了有效利用土地,章景志試著在核桃樹下套種牡丹。當時,工人為冬季是否用土覆蓋牡丹苗產生了爭論,章景志在沒有找到明確答案的情況下,做起了實驗:蓋一株,不蓋一株,還有一株蓋一半露一半,結果還是蓋上的苗成活得好。“實踐出真知”,章景志就這樣慢慢摸出了些道道。
核桃產業(yè)投入大、見效慢,章景志就開始大規(guī)模培育核桃樹苗,銷往有需要的地區(qū),讓種植戶早日有收入。他白天和工人一起勞動,晚上就念起“育苗經”。2012年,公司興建了全縣首個現(xiàn)代化核桃育苗大棚,將核桃苗出圃時間由2年減為1年,成活率提升到95%,年節(jié)約成本達80余萬元。
一個偶然的場合,章景志見到用“袋料”培育香菇。他帶領工人不斷實驗,最終,借鑒“袋料”的方式,研究出用無紡布制作成“營養(yǎng)缽”栽培核桃苗圃的方法。通過這種方法,當年核桃育苗產量就翻了一番。他還利用廢棄的PVC管子和木板,制作生產新的“營養(yǎng)缽”。工藝改革后,工效提高了60%。
短短兩年時間,章景志從一個不懂核桃、不會種地的洋學生,變成了名符其實的“核桃大王”。公司牽頭成立了核桃專業(yè)合作社,章景志成為理事長的不二人選。
上任不久,章景志就遇到棘手事:工人的工資有依據標準,可還是有人互相攀比,嫌工資不公平。他借鑒外企的辦法,與每名工人進行工資談判,讓他們自己提要求,然后協(xié)商定標準。問題很快得到解決。
如今,章景志開始對核桃進行“立體利用、精深加工”,細分核桃市場,推進與華中農業(yè)大學、省林科院等院校的合作。
2013年,章景志所在的圭萃園核桃通過有機產品認證,一顆核桃可增值4倍。“再過幾年,核桃基地就將大面積掛果。”章景志算起了經濟賬:“3年后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可由目前的5000元提高到過萬元。”
2013年12月23日,章景志參加了湖北省農村青年創(chuàng)富大賽,他展示的核桃精深加工項目晉級九強,現(xiàn)場獲得省郵政儲蓄銀行500萬元授信貸款。“有了專家評委的點撥,項目發(fā)展可少走彎路,也更堅定了我們發(fā)展核桃產業(yè)的信心。”大賽一結束,章景志就通過微信把喜訊告訴了鄉(xiāng)親們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